印度已经有一批立足本土化深耕的企业,但印度的本土化制造比例仍不足。印度制造业正处战略拐点。
图1:TEAL霍苏尔生产基地正全力推进整机组装线建设 图片来源:TEAL
目前,印度的大部分设备仍依赖进口,TEAL正着力培育本土制造能力,尤其随着PLI政策进一步落地。该公司同时瞄准印度崛起的外包封测服务(OSAT)生态,推动封装、组装及晶圆处理的自动化进程,并积极探索工艺逻辑相通的太阳能硅片与面板生产领域。
乍看之下,TEAL似乎正在逆势而为。当今印度电子制造业中绝大多数设备——从组装产线到晶圆搬运系统——仍依赖中国进口。这些设备不仅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其规模化能力也更契合印度制造商刚起步的发展阶段。
但Neelakantan强调,TEAL的解决方案已突破常规性价比对比框架。“当客户推出新品时,其设计、制造、维护工程团队需共同定义需求,我们与其协同开发集成产线。待方案定型后,采购流程才会启动。”他解释道。
图2:TEAL电子制造基地(印度泰米尔纳德邦金奈市) 图片来源:TEAL
在新兴领域(如电动车、电池模组或电信硬件)产品迭代频繁的阶段,该模式至关重要。TEAL通过协同开发制造产线,预先化解实际生产痛点,并在问题发生时提供本地化支持响应。
Neelakantan表示:“具备成熟制造维保团队的客户倾向自主运营,此时我们提供系统培训与移交。但涉及复杂技术栈升级改造时,客户仍将回归TEAL体系。部分场景下我们更会全权托管设备维护,一切取决于客户运营生态的定制化需求。”
TEAL虽于1990年代以印度项目起家,现已深度深耕欧洲市场——在法国、西班牙、德国、瑞典、罗马尼亚、捷克及匈牙利均部署产线。“欧洲人力成本高企,自动化程度较高,”Neelakantan指出,“当地项目合同金额达7-10亿卢比(约820万-1,175万美元)”
TEAL正于北美组建本土化团队,重点布局墨西哥与美国市场开拓,同时战略性瞄准东南亚新兴制造枢纽。
TEAL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霍苏尔运营三座自动化基地及一座航空制造基地,并于金奈另设一家电子制造服务基地,目前这些设施均处于扩建阶段。TEAL自主完成核心设计与总装环节,非关键零部件则依托本土供应商网络实现属地化采购。
图3:TEAL霍苏尔生产基地外景 图片来源:TEAL
“我们自主管控核心工序,仅当客户批准时才会外包特殊工艺(如化学处理),”Neelakantan阐释道,“在航空航天部件制造领域,多数客户严禁大规模外包,因此我们主要采用自主生产模式。”
该公司通过自有平台整合机器人、PLC可编程控制器、传感器、伺服系统与气动技术等多元化技术矩阵,并注入软件智能层。“我们已开启转型升级征程,自主开发了命名为‘I4指标’的工业4.0解决方案,”Neelakantan表示,“方案不仅与设备深度协同,更为客户提供卓越的数据透明度。”
TEAL更自主研发深度学习视觉检测系统,高效应对需主观判定的视觉检测场景,相较于传统规则逻辑,人工智能在此类任务中展现出显著优势。
然而工程创新仅是解决方案的维度之一,实操型工程师短缺仍是核心发展瓶颈。为此,TEAL计划启动内部技能提升项目,并联手印度理工学院马德拉斯分校、各邦政府及职业培训机构革新工程教育体系。该公司当前在机械设计、控制系统与机器人领域拥有超700名工程师。
“我们必须重塑工程授课方式,强化其与产业实践的关联性,”Neelakantan强调说。
尽管TEAL能够提供整厂级交钥匙自动化产线,但其系统内的多数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Neelakantan解释道:“自动化产线涉及复杂模块体系,如控制系统、传感器集群、电子元件。这些部件来自全球不同地区,工业机器人、PLC、伺服电机、气动元件、液压系统等关键组件,目前在印本土化制造比例仍不足。”
该解决方案的其余环节,包括系统设计、部件制造、产线集成与整线测试,均实现了本土化运作。Neelakantan指出:“我们的工程方案具有极高的技术集成度。通过提供全流程交钥匙解决方案,在印度完成整线建造与测试后,直接移交客户部署。”据其披露,当前原材料进口占比约25%~30%,而核心价值环节的本土化贡献率已占据主导地位。
尽管进口设备仍在印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Neelakantan坚信,若能获得精准政策支持,印度有望跃升为自动化及高端资本设备制造领域的重要竞争者。
“对印度制造业而言,此刻正处战略拐点,”他指出,“随着电动汽车、光伏设备、半导体等产业迅猛发展,我们预见印度不仅在本地,更将在全球范围迎来广阔的战略前景。”
中国机械设备虽在初次采购价格上仍具优势,但综合考虑物流成本、非计划停产损失、后期改造费用及现场技术支持缺失等多重因素,中印设备价差将随时间推移持续收窄。尽管TEAL在价格维度不具竞争力,但其宣称可提供更优的全程管控力、设备可靠性及协同工程价值。伴随印度政府强化本土化政策(尤以军工与消费电子领域为甚),本土供应链自动化合作伙伴正由可选项蜕变为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