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区占据半壁江山,华强北一手遮天!
从企业数量上看,据图1可知,来自华南地区的分销商数量就比华东、华北地区的数量多出两倍以上。这是集群化发展模式的基础。
从企业规模上看,14家上市分销商里,有7家总部设立在华南地区,其中5家在深圳市、2家在香港;其次是6家总部在华东地区,分散在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福州市、泉州市;还有1家的总部在武汉;暂时没有上市分销商在华北地区设立总部。
企业不仅要“多”还要“精”,即产业链的不断精细化分工。从图2可知,相比华北/华东地区,华南地区的分销商类型更齐全、占比均衡,主要以授权、混合、独立等传统模式占主导,服务于该地区的大型制造企业。而电商平台则聚焦长尾市场,满足了创客、科研、初创企业的发展所需。
这一特征催生出一种相对务实的氛围,大家聚到一起的目标很明确——“搞钱”。以深圳为中心,90%的零部件可在1小时车程内完成采购,1周内可实现从产品原型到产品、再到小批量生产的过程,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创新产品。总之,一个字就是“快”。这是深圳相比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供应链实力。
那么,具体是哪些终端市场,吸引着分销商们在钢铁森林中穿梭?据调查,华南地区的终端市场较为多元:消费电子、工业自动化、汽车电子、通信设备、新能源、医疗设备……这些细分市场都是华南分销商的“拿手好戏”。尤其是华南的通信设备占比突出,与华为、中兴等头部企业扎根深圳/东莞直接相关,形成了典型的产业链虹吸效应。
当然,机遇与风险并存。华南地区的分销产业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诸如:区域竞争激烈、拓展海外市场、客户需求波动、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技术迭代压力、国产替代推广难等。
值得一提的是,与华北、华东地区不同,国际分销商是华南地区分销商的一大竞争对手。由于华南地区开放程度较高,国际化企业较多,当他们需要供应链完全自主可控时,就难免会更倾向于国际分销商伙伴。这是华南分销商区别于华北/华东地区的另一个显著特点。而华北/华东地区分销商的竞争对手多集中于本土企业,这可能与区域保护政策、本地品牌忠诚度有关。
尽管受访者普遍认为,当前华南地区分销商规模占优,但以上海为代表的华东地区正不遗余力地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潜力不容小觑。以上海为例:
(1)地理位置
作为世界最大贸易口岸城市,上海2024年口岸进出口总额11万亿元,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5150万标准箱,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超5000万标准箱的世界大港。上海,既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上的“关键卡位”,也是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战略枢纽和链接。
事实上,不管是哪个地区的分销商,普遍都在上海建立了本地办公室,以便更高效地了解世界贸易风向,服务华东/华中地区客户。
(2)产业链聚集、市场需求旺盛
上海汽车制造,杭州数字经济,苏州工业制造,合肥创新生态,嘉兴光伏产业,湖州智能制造,金华新材料,宣城汽车零部件,芜湖低空经济……当前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腹地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区域一体化发展程度最高,由此带动了长三角地区终端市场的蓬勃发展。
从图3可知,分销商们认为,华东地区在消费电子、工业自动化、汽车电子等产业的优势更大。
(3)政策支持
长期以来,上海将提升集成电路全产业链能级视作目标,产业扶持力度均不断加强。仅以供应链方面为例,早在201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本市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0年,培育100家全国领先的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使上海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
2024年扶持力度再加码!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上海市促进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2024-2027年)》,其中提到要加速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聚焦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培育数字化供应链重点企业5家左右,引进和培育具有国际服务水平的绿色低碳专业服务机构10家以上。
(4)人才资源丰富
如果说,深圳的分销人才在于懂市场、善交际、务实勤快,那么上海的分销人才,优势在于:懂技术。根据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统计,上海集聚了全国40%的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其中,产业对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最高,技能应用人才次之,在制造环节人才缺口最大。
同时,为了集成电路这件“芯事”,上海高校迅速响应下好“两手棋”,一方面扩大微电子核心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另一方面面向全产业链条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快速布局31个研究生专项班和35个本科微专业,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格局已经形成。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数家高校的千名学生,分路奔赴集成电路企业一线。
上海集成电路一片欣欣向荣,不如我们相约上海,一同开启华东地区半导体分销与供应链的掘金之旅吧!